【中国经济导报-刘绱专访】文化创意产业起跑仍需加力
Date:2013-09-13 Browse:5619
Share:

文化创意产业起跑仍需加力

专访北京汉今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绱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徐晨曦

 

  “我很认同创新的意识和行为,尤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要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模式,否则走不下去,或者沦为价值链的末端。”围绕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有关创新的主题,汉今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绱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做出以上表述。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

  8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文化产业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48%,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数据证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进一步被关注。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身飞跃式发展并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成为眼下业内的热门话题。

  刘绱介绍了汉今国际多方面的创新。

  合作用人方面。第一,用年轻的设计师。他们没有太多的禁锢,更活跃。第二,跟大专院校的师生合作。第三,同国际上的设计师合作。通过合作激活创新的能力。

  企业经营方面。在组织结构上有相应的措施,汉今国际在公司内部建立设计师为主导的工作室,采用契约式的合作模式,其目的是让设计师有更强的自动自发能力,而不是依附在企业中。“已经看到通过工作室与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活力,特别是年轻设计师有更自主性的想法。”产品方面。“。“开发文物、国宝的衍生品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而是包含着创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诠释,与社会大众更有时代性的一种对接方式。”刘绱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今年5月,汉今国际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合作,获得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授权并题词,选取了徐悲鸿大师最具代表的奔马画作,其中几幅是从未对外公开过的作品,进一步发布了《奔马》系类邮票、小型张及纪念封。这种创新的合作方式得到外界广泛的好评,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更加坚定了企业创新的发展模式。

  国际交流拓宽产业发展视野

  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应当进入一个需求旺盛期。欧美国家的文化消费通常占到整个家庭收入的30%,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仅仅北京每年的居民文化消费总额保守估算便是1000亿元人民币。

  “通过参加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了解了多方面信息,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交流经验与做法,更加相信我们自己从事的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刘绱非常乐观。

  日本的代表也给刘绱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要重视儿童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培养儿童的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儿童所创造的艺术,对成人世界、对社会是很有价值的。企业通过提供一些社会化的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一个以长期发展为目标的企业,也会关注未来的消费者,让儿童成为创作主体的一个部分。

  问题与机遇在发展中并存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低。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韩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7%。我国文化产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刘绱认为,总体而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刘绱说,“我昨天听了一下日本代表的讲话,他表示日本将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比过去更高的定位,当做国家发展更重要的支柱。从这个对比来看,我国的文化创意可能还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资金是否充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受到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消费者主观上不敢多花钱,更不敢乱花钱,宁愿多存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在多重压力之下导致了更多软的文化消费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同时长期形成的政府买单、公款包揽、无偿获得文化产品的现象也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诸多后续的弊端。刘绱希望未来这些状况尽快得到改变。